更新时间:2020-05-04
4月28日晚上,《迷你世界》游戏在官方微博上发出了一条公告,宣布全网主动下架。
原因是这款游戏多次被举报,里面充斥着大量诱导青少年的不良信息。曾经有B站的博主因为在直播时无意进入了《迷你世界》的联机房间,发现了大量的色情暗示内容,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,他伪装成“未成年女生”,进入游戏,果然很快就被有心人加了QQ。
而这与《新京报》读者所举报的内容,也是高度一致。
《迷你世界》官方表示,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起到有效监管的责任,将下架整改,具体上架时间另行通知。对此,许多游戏玩家恋恋不舍。
家长拍手称好。
除此以外,还有网友表示《迷你世界》涉嫌抄袭微软的一款名为《我的世界》的游戏,游戏版权问题暂且不说,令人惊讶的是,早在去年,这款《我的世界》就同样因为充斥着色情交友信息,被央视点名批评过。
此次《迷你世界》下架,家长倍感高兴不仅仅是因为它里面的不良信息,而是如今的网络游戏对孩子和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。比如说,去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发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,规定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8岁以下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,而且同一款游戏中,未成年人每月最高充值不得超过400元。
不过实际上,就在这个疫情期间,小学生拿着家长手机上网课“顺便”玩游戏,充值的数额少则几千多则十几万,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。不仅金额没有限制,而且年龄也没有。
不过,如果这位家长细看了这则通知,就会更加疑惑了,国家明明出台了详细的限制规定,为什么这些游戏公司依然可以为所欲为呢?说到底,还是因为有些游戏公司不守法,有关部门监管不严,再加上惩罚力度不够。
除了金钱的损失,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,你压根想象不到他们会做出什么。近日,河北邯郸11岁的航航,牵着9岁妹妹的手,从家中4楼的楼顶跳下,双双受了重伤。因为他们玩了网络游戏后,觉得自己有特异功能:会飞。
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?家长监管需要起到核心作用
就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衍生出来的问题,该如何解决呢?很多家长希望,能够“一刀切”,最好把所有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,全部下架。很显然,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。首先,游戏行业蒸蒸日上,在合法的范围内上架未成年人网游,无可厚非。其次,有的未成年人为了玩游戏,偷偷用自己父母的身份证号进行实名认证,可谓“防不胜防”。
那么,家长该怎么办?一个宗旨:宜疏不宜堵,堵不如疏。游戏可以玩,但是玩多长时间,怎么玩,家长得给孩子“立规矩”。
春节期间,杭州的资女士发现12岁的儿子在网络游戏中充值5000元,经过协商游戏公司退回了4000多元。但是没多久,资女士写了保证书不再充值玩游戏的儿子,竟然又在游戏平台充值了,而且金额还翻了倍。不过这次游戏公司表示,每个家庭只能申请一次关怀金(退款),所以第二次无法受理。
所以说,支付密码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知晓呢?不过话说回来,家长时时刻刻盯着孩子也不太现实,那么游戏平台又在这些问题上,做出了什么努力呢?近日江苏消费者协会约谈了16家游戏、直播企业,就未成年人游戏充值、直播打赏问题进行整改。好消息是,腾讯游戏平台已经在试验支付的“双认证”系统。
拿什么打败手机游戏?父母高质量的陪伴。比起防沉迷系统的防护,真正能“救孩子”的是家庭教育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小腹三层非一日之馋,孩子沉迷游戏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,同样,戒网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道理就讲这么多,请各位家长共勉!